《毛選》:解決問題能力,是一個人最大競爭力
發布時間:2025年02月15日 瀏覽次數: 次
面對問題,弱者選擇抱怨,強者則專注于解決。
你好,我是小小超。
很多人都懼怕問題,問題一出現,就像天都塌下來了一樣。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,只知道團團亂轉。
然而問題是無法避免的,想要前進,就必須解決問題,而解決問題的同時,一個人的能力就得到了巨大的提升。
教員在過去遇到的問題哪一個小了?但他憑借著自身的智慧逐一解決,最終建立了新中國。
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,能夠難得過他老人家嗎?
要知道,問題不是攔路虎,而是墊腳石。
01
躬身實踐
從現象抓到本質
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中寫道:“我們看事情必須看它的實質,而把它的現象看成入門的向導,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,這才是可靠的分析方法。”
這句話強調了抓住事物本質的重要性。
教員通過實地考察湖南農民運動,走訪32天,深入5個縣,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,為革命斗爭提供了準確的判斷依據。
在現實生活中,許多人習慣于依賴間接信息,往往被表象迷惑,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。
只有像教員那樣親身實踐,深入一線,才能看到問題的全貌。
比如在企業管理中,領導者如果只憑借報表或他人的匯報,很難真正了解企業運營中的具體問題。
只有深入基層,調查實際情況,才能掌握真實的動態,找到問題的根源。
同樣,我們在個人生活中遇到困境時,也應當勇敢地“躬身入局”,而不是在局外空談或抱怨。
無論是創業還是職場工作,敢于承擔責任、深入實踐的人,往往更能贏得機遇,真正解決問題。
02
分清主次
抓住主要矛盾
《矛盾論》中指出:“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,有許多矛盾存在,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,起著領導的、決定的作用;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,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。”
教員在革命戰爭中,總是善于判斷局勢、找準主要矛盾,制定精準的戰略。
抗日戰爭時期,教員明確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,提出了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”的方針,成功將全國力量凝聚起來,最終取得勝利。
生活中,我們會面對眾多問題,如果不加區分,就容易陷入瑣碎之中,導致效率低下。
工作中,處理任務時要優先解決關鍵問題,而不是被次要問題分散精力。
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,往往來源于抓住關鍵點,精準發力。
當我們能夠明確主要矛盾,其他問題就會變得清晰可解。
無論是做什么事,找到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并集中資源解決它,才是最高效的做法。
03
強化執行力
從行動中迭代進步
教員在《反對本本主義》中說: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。”
這一思想不僅強調調查的重要性,還蘊含著實踐與行動的指導意義。
教員始終主張在執行中不斷總結和改進,并提出“十月懷胎,一朝分娩”的思維模式,形象地說明了充分準備與果斷執行的辯證關系。
現實中,很多人往往高估規劃的重要性,而忽視行動的價值。
計劃再完美,缺乏執行力也是徒勞。執行的過程中,困難和問題是必然的,但正如《論持久戰》中所言:“從戰爭的長期性中看勝利。”
面對難題,唯有持之以恒地調整和優化,才能最終突破困境。
許多企業在產品開發時會經歷多次迭代,剛開始的產品往往存在諸多缺陷,但通過不斷收集用戶反饋,持續改進,最終獲得市場認可。
這一過程正是執行力與總結提升相結合的典范。
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,勇于嘗試,不斷反思,持續改進。
04
說點心里話
在《井岡山的斗爭》中,教員對革命初期的失敗進行了深刻總結,指出了戰斗力不足、準備不充分以及敵情不明等具體原因。
正是這種對失敗的冷靜反思,幫助革命力量迅速調整策略,最終走向成功。
總結經驗是成長的重要途徑。
面對失敗,不要逃避或推卸責任,而要認真復盤,找到問題所在,及時調整策略。
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。
正如教員總結道:“斗爭、失敗、再斗爭、再失敗、直至勝利——這就是人民的邏輯。”
通過總結,失敗不再是絆腳石,而是墊腳石。
那些善于反思和總結的人,往往能在不斷試錯中積累經驗,最終迎來成功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