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1日分水嶺!新能源政策巨變,投資商如何搶占新賽道?
發布時間:2025年02月15日 瀏覽次數: 次
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《通知》明確,以2025年6月1日為節點,新能源項目被劃分為存量與增量兩類,實施差異化政策:
劃重點:政策通過“老項目老辦法、新項目新辦法”,既避免存量項目收益斷崖,又推動增量項目徹底市場化,倒逼投資商從“政策依賴”轉向“市場博弈”!
二、對投資商的影響:機遇與挑戰并存
1. 存量項目:收益穩定但需“提質增效”
存量項目的差價結算機制(市場價低于機制電價時補差價,反之扣差價)雖鎖定收益下限,但政策明確鼓勵設備更新改造提升競爭力。這意味著老舊項目若想保持規模內電量比例(不得高于上年),需通過技術升級降低成本,否則可能面臨市場份額縮減。
2. 增量項目:市場化競爭白熱化
競價機制決定生死:增量項目需通過年度競價爭取“入場券”,報價過高可能落選,過低則壓縮利潤空間。初期政策允許按技術類型分類競價(如風電、光伏分開),但長期看,成本控制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。
動態調整消納責任權重:各地每年新增電量規模與可再生能源消納目標掛鉤,超目標完成則次年規模縮減,未完成則增加。投資商需精準預判區域消納能力,避免盲目扎堆。
3. 投資策略重構:從“跑馬圈地”到“精耕細作”
區域選擇更關鍵:電力供需寬松、消納能力強的地區(如西北)可能競價更激烈,而負荷中心(如華東)因電價高或成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
長期協議成護城河:政策鼓勵簽訂多年期購電協議(PPA),提前鎖定收益。具備資源整合能力的投資商可通過與大型用戶綁定,降低市場波動風險。
技術降本迫在眉睫:光伏組件效率提升、風電大機型應用、儲能系統優化等技術創新,將成為壓低報價的關鍵。
三、風險與應對:如何避免“踩坑”?
1. 警惕“低價競標陷阱”
增量項目競價存在“價格下限”,但若為中標盲目壓價,可能導致項目全生命周期虧損。投資商需建立精細化成本模型,綜合考量設備衰減、運維成本等因素。
2. 政策協同下的隱形門檻
綠證收益分離:納入差價結算機制的電量不可重復獲得綠證收益,投資商需在市場化電價與綠證收益間權衡。
儲能配置松綁:新政明確“不得強制配儲”,但具備靈活調節能力的項目(如光儲一體化)或更受市場青睞。
3. 金融工具對沖風險
隨著電力期貨、期權等衍生品市場發展,投資商可探索通過金融工具鎖定電價波動風險。金融機構也需創新產品,為新能源入市提供避險支持。
四、未來展望:市場化加速行業洗牌
此次改革標志著新能源徹底告別“補貼溫床”,進入**“真刀真槍”的市場化階段**。具備成本優勢、技術實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頭部企業將強者恒強,而依賴政策紅利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淘汰。
給投資商的建議:
存量項目:加快技術改造,提升發電效率,守住“基本盤”。
增量項目:聚焦低成本區域布局“光伏+儲能”“風電+制氫”等復合模式增強競價籌碼。
長期布局:關注綠電消費需求旺盛的行業(如數據中心、高端制造),提前鎖定高價值用戶。
結語
2025年6月1日,不僅是政策分水嶺,更是新能源行業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“質量競爭”的里程碑。投資商唯有緊跟市場脈搏,擁抱變革,方能在新一輪洗牌中立于不敗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