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基氫能:做有“勢能”的行業領跑者
發布時間:2023年05月30日 瀏覽次數: 次
5月24日—26日,在上海舉行的第十六屆(2023)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(上海)大會暨展覽會(SNEC)上,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隆基氫能)自主開發的創新解決方案——“4對1”制氫系統首次亮相,便受到業內廣泛關注。“綠電+綠氫”的雙重加持,詮釋了隆基氫能在新能源領域“太瓦時代 零碳未來”的主題。日前,從事光伏產業十余年的隆基氫能副總裁王英歌,結合氫能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、新發展和新挑戰,向記者詳解了隆基氫能的應對之道。
記者:上海SNEC展會期間,隆基綠能創始人、總裁李振國提出了“隆基四大創新方法論”的概念,其中重要一點是“以客戶價值為中心”。請問隆基氫能在發展中如何做到這一點?“4對1”制氫系統是怎樣的解決方案?
王英歌:創新是隆基的靈魂,也是推動行業不斷發展的內生動力。20多年來,穿越光伏行業風浪的跌宕起伏,隆基始終勇立潮頭,就是因為創新的驅動力來自“一切以客戶為中心”。
隆基氫能核心業務是電解水制氫設備,首要是保障產品安全可靠,這是創新的基礎。公司建立了可靠性實驗室,專門的研發團隊從事這方面研究。在運營管理上,從材料研究、工藝設計、供應鏈管控、制程品控等環節識別安全可靠性風險,健全檢驗檢測標準,從根本上保障產品的安全可靠性。
“4對1”制氫系統即4臺電解槽對應1臺氣液分離框架的4000標方模塊化設計方案,可節約占地達20%。同時,在氫氧側增加一組調節閥,提高了分離框架對負荷的調節能力,調節能力達到2%/s,更能適應風光新能源不穩定的電源特性。今年4月簽約的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,隆基氫能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成功中標15套1000標方/小時電解水制氫系統訂單,其中采用了3套“4對1”制氫系統用于合成氨,3套“1對1”制氫系統用于直流微網,實現了高電流密度與高產氫的完美結合,為離網制氫塑造了新典范。
同時,隆基氫能秉承“第一性原理”,始終將發展主航道定位于提升效率、降低能耗。今年2月,隆基氫能面向全球發布了全新一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LONGi ALK Hi1系列產品,直流電耗實現4.0-4.3 千瓦時/標方,單位能耗下降10%以上,有效降低制氫成本。經測算,制氫設備的直流電耗降低0.1千瓦時/標方,可使單位制氫成本(LCOH)降低1.8%-2.2%,相當于降低了制氫設備初始投資的10%到25%。
這一突破,不僅僅是隆基創新研發能力的證明,也體現著隆基氫能持續不斷為全球客戶創造價值產品,技術水平與交付能力均得到市場充分認可的實力和決心。
記者:“雙碳”目標下,通過可再生能源制備的綠色氫能市場需求巨大,發展前景愈發清晰。隆基氫能在綠氫方面做了哪些準備?
王英歌:氫能源被稱為人類未來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。去年3月,國家發布的《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21-2035)》明確了氫能產業戰略定位和發展出路,給氫能產業吃了一個定心丸。1年來,各地紛紛出臺氫能規劃,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。尤其風光儲氫等新能源產業成為亮點,一些大型綠氫項目啟動建設步伐明顯加快。綜合市場調研數據,今年1-5月,總計超過510MW以上綠氫項目進行電解水制氫設備公開招標,加上其他項目,總計市場需求超過650MW,接近2022年國內氫能市場的總量,樂觀估計今年氫能市場需求有望突破1.5GW。
面對氫能市場超預期發展,隆基建立了超過百人的技術隊伍,引進與培養電解水制氫設備研發、解決方案、工程技術等多領域優秀人才,到2025年規劃產能達5-10GW,并強化對全球氫能市場需求的保障能力。今年前5個月,隆基氫能累計中標國內電解水制氫項目210MW左右,其中公開招標項目中標95MW,邀標項目中標115MW。但短期市場方面的業績,并非隆基氫能追求的主要目標。
隆基氫能定位為大型綠氫裝備與方案提供商,努力打造安全可靠、最低LCOH的電解水制氫裝備以及綠電制綠氫解決方案,并將繼續強化“商務-產品解決方案-交付服務”的鐵三角立體式服務模式,從商務方案、產品解決方案和交付服務上為客戶提供“全生命周期”的增值服務,產品品質及交付能力、服務能力得到客戶認可。
記者:隆基入局氫能被外界稱為開拓第二增長曲線。隆基氫能成立兩年來,業務發展情況如何?
王英歌:早在2018年,隆基就開始對氫能產業鏈進行戰略研究。2021年3月,隆基氫能在西安注冊成立,同年4月在江蘇無錫建立生產基地,10月完成了首臺1000標方/小時堿性電解槽下線,并在當年實現了500MW產能。
2022年底,隆基氫能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產能達到1.5GW。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,在2022年全球Top 20電解槽生產商中位列榜首。除了無錫制氫設備工廠,西安制氫設備工廠將于今年底前實現投產,屆時產能將提高到2.5GW。我們總體產能規劃為到2025年達到5-10GW,并將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彈性調配。
2022年10月,隆基氫能順利完成了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示范項目——中石化新疆庫車煉化項目的電解水制氫設備出貨,今年建成投產后,將形成年產2萬噸的綠氫制備能力,產出的綠氫將代替天然氣供應煉廠,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.5萬噸。
記者:隆基提出“綠電+綠氫”助力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請問綠氫如何發揮其關鍵作用?
王英歌:對隆基而言,進入氫能行業不僅是打通“光伏制氫”技術的必然選擇,也是拓展光伏應用場景的積極策略。
根據隆基綠能最新發布的2022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,過去10年,隆基綠能累計生產的光伏產品超過205GW,相當于9個三峽水力發電的裝機量,也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億噸/年。今天的隆基氫能,為國內多個大型綠氫項目提供裝備,助力全行業實現脫碳減碳。
以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為例,按“綠氫消納綠電、綠氨消納綠氫、源網荷儲一體化”的“綠氫體系新思路”設計,項目建成后,預計減少二氧化碳65萬噸/年。
據統計,目前我國年排放二氧化碳100億噸以上,其中電力系統占比超40%。實現深度脫碳,必須引入綠色氫能。“綠電+綠氫”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制氫的碳排放問題,同時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間歇性、儲存性問題。
記者:您如何看待今年綠氫市場的爆發式增長?對氫能產業發展有何建議?
王英歌:雖然國內氫能市場發展迅猛,但還處于初期,應用場景還沒有完全打開,可謂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。當前,氫的儲運及下游消納問題尚未解決,綠氫項目收益率還不高,存在可持續發展的隱憂。同時,氫能產業鏈供應鏈處于初級階段,需要各環節協同建設,經受市場檢驗。與發展相對成熟的海外市場相比,我國針對綠氫領域的補貼性政策相對較少。
整體來看,國內氫能發展要統籌規劃,需要政策助力,建立國家級大型綠氫示范基地助力氫能產業技術升級。例如,制訂綠氫替代灰氫規劃,給綠氫單獨定價;用于制綠氫項目,光伏或者風電電價執行平價政策,不參與競價,通過綠電給予綠氫讓渡收益;深化降碳“1+N”政策,強化工業、建筑、交通等領域碳排放約束機制;逐步提高碳稅,做大做強碳交易市場;打開應用場景,建立國家級大型綠氫示范基地,給予政策審批便利,降低交易成本,鼓勵制儲輸用各環節先進技術先行先試,助力氫能產業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。
圖為中外嘉賓在SNEC展會上了解隆基氫能電解水制氫設備。(圖片由企業提供)